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关于新的射箭瞄准探讨

2015-07-03来源于:搜狐博客编辑:怡心

 

射箭是我国的传统项目,长期以来,在我国射箭界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下,我国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射箭技术,为我国射箭在国际大赛上取得好成绩奠定了基础。随着现代训练理论的发展、射箭竞赛规则的改变,从备战08年奥运会力争夺金牌的角度看,本着与时俱进的态度,需要我们用新的视角观察训练,用新的观念研究问题,用新的理念指导实践,以取得最佳训练效果。

  

  1射箭传统的瞄准方式

  

  人类眼睛成像的原理是:当人清楚地看着眼前的物体时,远处的物体是模糊的;当把视线的焦点集中在远处的物体时,近处的物体是模糊的。我国射箭传统的瞄准方式是目光视线的焦点集中在瞄准器的准星上,把准星看清晰,而使靶面模糊,即“星实靶虚”。“星实靶虚”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射击专家带来的步枪与手枪的瞄准理念,我国射箭界将其借鉴、移植到了射箭的瞄准中来。建国以来,我国分别于1987、1993、2001出版过3本射箭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上述3本教材中对瞄准的要求与规范都是“星实靶虚”。其理由是让注意力回收,把注意力集中在以准星为边缘的“内环境之内”。因为如果把注意力集中与靶面,扩大了注意力的范围,一是会增加外来的干扰,二是会降低运动员的本体感觉,技术易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用力停顿等问题[1]。从心理学有关部注意的理论方面来说,让注意力回收是完全正确的,但注意力回收是否要以“星实”为前题,从达到射箭动作高度一致、稳定准确、快速流畅的要求来说,是将靶看清有利,还是将准星看清有利,这一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2射箭竞赛规则修改对瞄准方式产生的影响

  2.1规则修改带来的影响

 

 

 

关于新的射箭瞄准探讨2

 

  2.1规则修改带来的影响

  1987以来,国际箭联对在奥运会及世界锦标赛等重大射箭比赛中采取的规则进行了一系列修改,其中重大修改有两次,一次是1987年起采用的淘汰赛(Grand FITA Round,简称GR),采取每一轮次未尾若干名运动员淘汰的方法;另一次是1992年起执行的奥林匹克淘汰赛(Olympic Round,简称OR),采取了“一对一”的单淘汰赛制[2]。在那之后,几乎每年都还有小的修改,使得决定胜负的箭支数越来越少,射箭发射的时间越来越短,导致竞争越来越激烈[3]。从发射的时限来看,由原来2 min30 s射3支箭,改成2 min射3支箭(2005年7月1日起改成1分半钟射3支箭)即将平均每支箭50 s,改成40 s,并即将改成30 s[4]。此外,团体比赛的犯规,多以判罚时间替代原先的判罚环数。发射时限的缩短,意味着对射箭动作的动态性、连贯性、流畅性,即动作自动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赛的箭支数由双轮比赛的288支箭,减少到淘汰赛(GR)每一轮次的36支箭。实行奥林匹克淘汰赛(OR),后更是减少到以淘汰赛阶段每一轮次18支箭、决赛阶段每一轮次12支箭的成绩决定胜负。箭支数的减少,意味着对命中精确度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意味着运动员之间实力差距的缩小,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及比赛结果偶然性的增加。规则的修改使射箭所需的竞技能力结构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即除原有的稳定性、准确性、一致性外,增加了连贯性、协调性、快速性,进而对射箭技术、训练及选材带来了新的要求。采用新规则后射箭技术发生的最大变革是“快速发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产生及 90年代中起在世界范围内的被认同及推广应用。

  

2.2传统瞄准方式引发的问题

  2.2.1心理方面引发的问题

  射过箭的人都有体会,瞄准时如果把准星看得很清楚,其微小的晃动,运动员就会清晰的看到准星在靶面上较大的移动,心理就容易产生不安,动作用力便会产生停顿,瞄准时间会延长,快速发射难以实施,动作的节奏也易遭到破坏;而瞄准时看清靶面,即目光通过准星聚焦在靶面,靶面较清晰而准星相对模糊,同样幅度的晃动,运动员也不会真切、清晰地“看到”准星在移动,只会看到准星在“抖动”,只要准星晃动不出黄心范围,也就不会由此而引发运动员心理的不安,运动员就敢于做技术动作。